大家一起學做紅龜粿


台灣農村每逢過年過節或結婚、入厝、做平安、做醮、拜拜等活動,粿是必備的食品,「做粿」是過去農業社會共同的記憶,利用做粿把社區居民集合在一起,既可傳承做粿的技術,也可活絡社區的生命力。

現代年青人對民俗技藝逐漸淡忘,甚至毫無所悉,像備受大家喜愛的紅龜粿,寧可花鈔票到市場買,而不願意自己動手做,說真的也不會做。

紅龜粿傳統民俗技藝,再不推動的話,做粿風氣將漸漸在台灣農村消失。楓港社區特別聘請85歲阿嬤指導媽媽聚在一起學做粿,並錄影做為社區之文化典藏。配合枋山數位機會中心之機制,善盡社區故有歷史文化保存及推廣之責。

紅龜粿是傳統米食之一,常用於節慶或拜拜、做壽場面,取龜壽綿延、壽比南山、喜氣洋洋之意。「花生粉」與紅豆餡,是傳統常用的材料;包好餡,用「粿模」一印,就是紅龜粿的雛形。使用月桃葉作墊底,做出來的紅龜粿具有自然月桃葉香味,蒸熟的紅龜粿,摻入食用色素,使粿的外觀鮮紅欲滴。 社區媽媽逗陣做紅龜粿,大家都說好吃又有"人情味"。